作为一名教师,最喜欢上课的时候学生齐刷刷地看向我,那是最幸福的时刻,当然,也是常感惶恐的时刻。幸福,是因为学生们或沉思或点头的理解与认同,以及我跟他们面对面言语和眼神的沟通与交流。惶恐,则源于担心自己的授课不能满足学生的期待,以及看到他们眼神中偶尔流露出的或隐或显的困惑与迷茫。

在这样的幸福与惶恐的交织中,我不断地经历也不断地蜕变。刚开始,青春年少即为人师,惶恐大于幸福。于是,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教学上,夜晚,一字一句手写教案,白天,工工整整粉笔板书;后来有了电子教学设备,又开始夜晚做课件,白天站讲台;到如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早已没有了白天夜晚、课上课下的界限。悠悠从教路,数不清的寒暑晨昏,看得见的迭代升级。于我而言,无论形式和道具如何变化,不变的是自始至终对课堂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敬畏,因为敬畏,所以尊重,因为尊重,所以拒绝水课、拒绝消磨时间、拒绝没有实质内容的华丽包装。因为,教学的本质告诉我,课堂不是表演、不是材料和视频展示、不是随便的聊天。更因为,我不愿从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里看到失落甚至失望。当然,若干年后,课堂上具体教了些什么学了些什么大概都会被忘记,但那点儿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或可增加他们前行的底气和更多的选择与可能性,这也是我的期待和追求,我执着于那一双双看向我的眼睛闪着光带着亮走出校园。

慢慢地,随着从教时间的拉长,在细致入微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发、或者你来我往的讨论中,授课内容已然滚瓜烂熟、教学方法也熟能生巧,但最初的惶恐并没有明显减少。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我已经解答不了了,资料搜索也时常收获有限,我逐渐意识到作为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学高为师,更高水平的教学需要科学研究的带动和促进。于是,那些在教学中、学生实习中遇到的暂时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个研究的课题,研究的成果又反哺着教学与实践,也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科学研究既来源于教学和实践,也极大地促进着教学与实践。在我的影响和鼓励下,学生们也从被动的学习逐渐走向探索式学习,课上,我们学习讨论法治知识、传播要素;课下,我们努力挖掘并传播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在课上课下的融合贯通、理论与实践的往返中,日复一日地耕耘、扎扎实实地践行。

不知不觉,时光永远向前,看着一茬又一茬的青春拔节,目送他们转身离开,而我始终在原地。但每当有学生告诉我,他们运用在我的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顺利通过了笔试面试、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或者用学到的某一个理论、某一种方法跟人交流、解决问题的时候,我的幸福感逐渐开始大于惶恐。因为,我实实在在看到了他们眼里闪烁的光。这光里有成就、有喜悦、有希望。多年来,我已然忘记具体教了多少课、做了多少课题,但永远记得学生眼里的光。这份光,是我用心敬业的动力;这份光,让我恪守“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训,这份光,让我努力探索、躬身耕耘。
直到有一天,一位已毕业的学生跟我说,“您知道吗?老师,说起学生的时候,您的眼里是有光的!”以前,我总是欣喜于看到了学生眼里的光,那是我从教幸福的源泉,此时,我瞬间感悟,原来学生眼里的光也一直激励着我、推动着我,久而久之已逐渐化成我眼里的光,我们彼此照亮。这“眼里的光”,是相互陪伴的岁月里持续打捞起的希望碎片,是走向未来的闪闪星辰和灯盏。

古往今来,有关教育的名言很多,比如,“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我的从教经历告诉我,教育是“眼里的光”。虽然,面对势如破竹的人工智能,“教师”被不断地唱衰,认为未来的教育终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师将不复存在。可是,人工智能博闻强记、是人类大脑的延伸,却难有心灵的感应;人工智能分析推理,却难有真正的价值考量;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知识,却难以感知我们眼里的光。而作为人师,我却永远愿以自己绵薄的力、微弱的亮,照亮青春成长的路、眼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