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校辅导员,我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在与新时代大学生长期地朝夕相伴中,我看到过“躺平”言论下学生们迷茫的眼神,也见证过他们因理想信念觉醒而焕发出的熠熠光彩。我深切地意识到,传统的说教方式已很难开启年轻一代的心灵之门。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逐步探索出认知重构、实践转化、创新传承的三维育人路径。
那些在深夜谈心时的泪水与欢笑,那些走在社会实践大课堂的脚印与思考,都在印证一个道理:真正的思政教育,是要让真理的光芒融入现实,让信仰的力量能够切实被感知。写下这些育人故事,既是对自己思政育人初心的回顾,也是希望能与同行者相互勉励——当我们将理想信念的种子播撒在青年的心田,最终必将收获照亮时代的星星之火。
一、认知重构:聚焦思想教育的“表”与“里”

没有理想信念,会造成精神缺钙,作为辅导员,首先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次主题班会,我让学生们写下“最想实现的人生价值”。当大多数学生把“高薪律师”列为职业理想时,我组织了开展“心之所向 法治之光”榜样学习活动,组织学生们学习2023年度法治人物刘均律师的先进事迹。2018年以来,他从山东到贵州,从贵州到新疆,跨越千山万水,风雨无阻坚守法律志愿服务岗位,把一份沉甸甸的法律援助,送到每一位需要的困难群众身边,也把律师的公益之心播撒到民族地区群众心里,甘做法援路上的“公益播种机”。当听到同学们谈到“曾经以为法律只是谋生的工具,现在才明白它是守护正义的盾牌”时,我深切体会到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具体的职业榜样,只有这样,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仰。真正的法学教育,是让学生在认知提升中感受到法治中国的时代脉动。
二、实践转化:搭建融合教育的“知”与“行”
我积极探索渗透式管理、融入式熏陶,引导学生情感上认同、生活中践行。周末时间,我会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普法实践活动。出发前,不少同学满脸疑惑,觉得社区普法不过是走走过场,不会有什么实际收获。当我察觉到了大家的消极情绪,便决定调整普法宣传方式,组织学生们收集社区居民法律需求,针对集中案例开展特色普法宣传。当学生们结合身边老人遭遇保健品诈骗的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如何识别骗局、维护权益时,老人们纷纷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经历,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这次经历也让学生们意识到,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能实实在在帮助到大家的工具。毕业时,原本一心想留在济南进大所做律师的小顾,毅然选择了基层法律服务岗位,她说:“在这些实践里,我看到了基层对法律帮助的渴望,我想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价值。”当法学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相连,我们就能培养出既有专业素养又心怀社会的法律人才,让理想信念在服务大众中焕发光彩。
如今,参与过实践的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更加积极,还带动了更多学弟学妹关注基层法治建设。他们在社区服务的身影,就是法治信仰逐渐形成的最好见证。
三、创新传承:激发以赛促学的“培”与“育”

在以赛促学过程中,围绕师生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努力建设赛事与育人耦合的资源库。针对“学宪法 讲宪法”专业赛事,我们建立了“赛事需求动态响应”机制,当发现学生文稿针对性、逻辑性不强时,我们邀请法学专业教授参与其中,构建了以宪法为基础,宪法精神为内核,书写中华民族壮丽篇章的演讲逻辑。当学生临场发挥不如意时,我们采用视频录制和邀请师生共同观看、共同点评的方式,不断增强学生们的演讲技巧。针对学生大赛经验不足,我们马上联系前期获得国奖的毕业生传经授宝,开展针对性指导,最终学生获得了第九届山东省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一等奖。
践行“以生为友,用心为教”的赛事指导理念,构建需求响应机制也在不断助力我们的学生在“学宪法 讲宪法”比赛中连续取得山东赛区和全国总冠军的突破。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蕴含着新方位、新动力和新挑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未来我将继续强化责任意识、彰显担当精神,循青年之道路,志存高远,踔厉奋发,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合格的法治人才之路上温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