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讲台近二十个年头,我依然记得多年前的那个闷热的午后课堂——课本翻页的声音络绎不绝,但对提出的问题却无人作声;放眼望去尽是手机、电脑,但看着PPT上的案例,每双眼睛都充满茫然。从那一刻起,一些问题始终萦绕在脑中:法学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新时代的法学教学里,我们这些传统课堂的守护者,价值何在?在知识获取渠道日益多元的数字时代,如何打破“纸上谈兵”的困局,培养出真正捍卫法治的接班人?

一、破茧:当智慧课堂遇见行政法
“老师,我背了这么多法条和概念,遇到真实案件为什么还是无从下手?”学生的困惑像一根刺,扎进了我的心里。为什么现在的课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因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在给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无差别的教育。但卓越不止一种表现形式,“直木造梁、弯木作犁”正是这个道理。
我决心打破这种困境,开始了行政法学课程的教学创新改革。
(一)牛刀小试
依托国家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政策,我牵头成立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混合式课程教学团队,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引入了“情景模拟+项目驱动”。讲到行政处罚程序,学生分组扮演城管队员与小吃摊主,在模拟执法冲突中理解“告知义务”的立法价值;讲到行政诉讼证据,通过小组任务,引导学生分析某区政府强拆案的司法文书,用真实案例构建法律思维。
(二)数字赋能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用数字赋能教学,是课程创新改革取得突破的关键点。
信息碎片化时代里,学生擅长通过网络了解、阅读数量巨大而内容分散的信息。我与教学团队把课程重点、难点碎片化后录制了微视频,作为学习辅助资料。
学生渴望被关注和尊重。我与教学团队通过社交软件与学生交流感受并提供鼓励和疏导;通过校友邦远程指导实践实训,线上解决学生的疑惑;通过学习通推送优秀学习成果,树立学生自信心。
学生对课堂的需求不同。我为学生推荐edX平台的课程学习,从而完成线上访学任务挑战;引导学生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中相关的虚拟实验操作。
(三)改革持续
随着创新改革的深入,思维逐渐枯竭,动力逐渐不足,我意识到,课程的创新改革,教师不能唱独角戏,学生也是重要参与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检验成效,是创新改革持续的原动力。这些思考最终催生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更欣慰的是,该课程入选了课堂教学改革典型案例。我笃信,教学创新改革归根结底是一场关于教育初心的回归:

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
用创新的火种点燃学生对真理的渴望,用躬耕的姿态守护知识向行动的转化,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塑造未来法治社会的微缩试验场。
二、淬炼:模拟法庭里的法治信仰
“市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力量载体,保护市场主体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被告的行为肆意践踏原告的合法权益,违背了诚信原则,更破坏了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原告恳请人民法院依法维护忠实履约的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2024年模拟法庭决赛现场,学生江馨怡的声音微微发颤。她手中那份代理意见书,是我们密集备赛的成果,更是法学院模拟法庭代表队集体智慧和汗水的凝练。
这是我带的第三届比赛团队。虽然前两届都取得了团体第一名的成绩,但是面对这次复杂的案情和模糊的证据,仍不敢掉以轻心。为了这场战役,我们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数不清的夜晚和周末,学生们字斟句酌地打磨文书,唇枪舌剑的模拟演练,启动“头脑风暴”挖掘观点,甚至为“添附中附合的法律效果”争得面红耳赤。从熟悉材料、学习流程,到书状写作、模拟训练,我看到了法治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决赛结束,当评委称赞我们的代理意见“既有法理深度,又具人文关怀”时,评价学生的表现“专业、职业”时,当学生们再一次拿着团体第一名奖杯眼里闪着光向我跑来时,我忽然明白:法治信仰的传递,不在说教,而在躬身实践。正是这些年轻人在模拟法庭上的成长,展现了法学教育改革的意义——让法条在实践中鲜活,让正义在思辩中生长。

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一、十二、十三届模拟法庭大赛连续三届获得第一名
三、传承:在思政育人中播撒法治火种
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思政育人,政治铸魂,是教书育人的底色,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法学教师的新课题。
在主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时,我从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尝试思政融入专业课程,采用“三方联动”,探索“三个融入”,完成“三个引领”,实现了行政法学课堂的思政统领,铸魂育人。
结合教学创新改革,我带领学生在线观看中国国家博物馆线上展厅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将红色基因融入教学设计;学习国家行政机关知识时,观看“新时代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成就巡礼展”,明确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意义。这种浸润式教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思政内容和行政法理论都有了较大的兴趣,领悟了“依法行政”,坚定了行政法治信仰,增强了职业自信,厚植了家国情怀。

课程思政教学

获评“思政育人之星”
二十年教学生涯,时常得知,当年那个抱怨法条枯燥的学生成为了基层法院的法官助理,那个案例分析时生硬怯懦的学生成为了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那个只会背诵概念的学生也站上了讲台,成为了法律教育工作者。灯光灼灼,我仿佛看见无数法治的星火,正从三尺讲台蔓延向广袤山河。
师者何为?不过是以创新为犁,以热忱为种,在青春的土壤里耕耘法治中国的未来。我依然记得第一次站上讲台时,学生好奇的打量和期待的目光。那是教育最本真的韵律,是师者永不褪色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