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手机上轻轻点击“同意” 按钮,在购物平台填写收货地址,在社交软件分享生活点滴时,一串串包含姓名、电话、位置、消费习惯的个人信息,正悄然在数字世界中流转。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个人信息既是便捷生活的“通行证”,也可能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猎物”。
一、认识个人信息的重要性
你的个人信息,到底有多值钱?
或许你会问:“不就是一些日常信息吗?能有多大危害?” 但事实上,在黑灰产市场,你的个人信息是“明码标价”的商品:
单条含学号、姓名、学院的在校生信息:0.5-2元;
完整的身份证+手机号+家庭住址:5-10元;
带消费记录、位置轨迹的“精准画像”:20-50元/份。
这些信息会被用于:
精准诈骗:骗子知道你是“XX大学大三学生”,冒充“导师”说“论文需交修改费”;知道你“刚网购了一部手机”,谎称“快递丢失要理赔”;
身份冒用:用你的信息注册网贷平台,欠下巨额债务;或冒充你应聘工作,影响个人征信;
骚扰营销:每天接到“校园贷推广”“考研培训班”“兼职刷单”的电话,甚至深夜被骚扰短信轰炸。
二、个人信息泄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临着诸多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例如,在使用公共场所免费WIFI时,若不注意防范,用户名、密码等信息很容易泄露;随意在非正规渠道下载APP,这些APP可能会在未经用户授权的情况下,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收到陌生邮件时,随意点击或回复,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注册来源不明的网站,或轻易使用手机号码注册,也会增加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三、个人信息防范
加强个人网络安全防范,在电脑端,我们应使用正版防病毒软件并定期升级更新,设置短时间离开自动启动屏保程序,长时间离开电脑建议关机。在手机端,要关闭常用通讯软件中的敏感功能,不随意点击参与测试、调查、中奖等未知链接,不扫取来历不明的二维码。同时,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密码设置都要尽可能复杂,并定期更新,避免使用与个人信息相关度高、易破解的密码,且不要与邮箱、微博、微信、QQ等社交工具密码相同。
四、个人信息泄漏后补救措施
首先,尽快更改涉及泄露信息的银行账户、社交媒体等密码;其次,及时通知银行、社保、网络服务提供商等可能受影响的机构;最后,要增强自身的保护意识,提高警惕,避免进一步的风险,并提醒亲朋好友注意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