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数字时代,诈骗手段不断“升级换代”——从传统的“冒充公检法”到如今的“AI换脸诈骗”,从“线下蹲点”到“精准推送”,骗子们利用人们对便捷生活的依赖、对熟人的信任、对“意外之财”的侥幸心理,设计出五花八门的陷阱,它可能藏在一通电话里、一条短信中、一个链接后,或是“熟人”的一句求助里。
一、这些“高发骗局”,你可能正在经历或即将遇到
1.刷单返利:“轻松赚钱”背后的“连环套”
套路:骗子以“足不出户日赚300”“兼职刷单赚佣金”为诱饵,先给你小额返利(比如刷100元返110元),取得信任后,诱导你刷大额订单(如“垫付5000元完成任务”),最后以“系统故障”“账户冻结”为由,要求你继续转账“解冻”,直至掏空你的钱包。
真实案例:大学生小李在兼职群看到“刷单赚佣金”广告,前两单收到返利后,第三单被要求垫付2000元,转账后对方称“需再刷一单才能提现”,最终损失5800元。
提醒:所有“先垫钱后返利”的兼职都是诈骗!正规兼职不会要求你转账或提供银行卡信息。
2.冒充“熟人/领导”:“急用钱”背后的“假面孔”
套路:骗子盗取你的社交账号(如QQ、微信),或伪造“领导/老师/亲友”的头像和昵称,以“亲戚住院急需转账”“学校缴费截止”“项目合作需垫付”为由,诱导你转账到指定账户;或通过电话冒充公检法人员,称“你涉嫌洗钱/诈骗,需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自证清白”。
真实案例:高中生小张的QQ收到“同学”消息:“我手机坏了,用这个号联系你,现在急需交手术费,借我2000元转支付宝!”小张没多想就转了账,后来才发现同学的账号被盗。
提醒:凡是“熟人”通过社交软件借钱,一定要电话/当面核实!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到“安全账户”。
3.虚假购物/服务:“低价优惠”背后的“假链接”
套路:骗子在二手平台、社交群发布“低价出售手机/演唱会门票/游戏装备”“内部渠道代购”“包过四六级/考研答案”等信息,诱导你点击虚假链接或私下转账,付款后对方消失;或冒充电商客服,称“你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需退款到指定账户”,诱导你提供银行卡号、验证码。
真实案例:市民王女士在朋友圈看到“原价8000元的最新款手机,现3000元低价出售”,通过对方发的链接付款后,对方以“海关清关费”“物流保证金”为由,陆续骗走她2.8万元。
提醒:网购一定要通过正规平台(如淘宝、京东),私下交易无保障!客服退款只会原路返回,不会要求你提供验证码或转账。
4. AI换脸/拟声诈骗:“熟人视频”可能是“假脸”
新套路:骗子利用AI技术合成你的亲友声音或换脸成亲友面容,通过视频通话假装“突发意外”(如车祸、住院),要求你紧急转账;或伪造“公检法人员”的视频通话,出示虚假“通缉令”,逼迫你转账。
真实案例:浙江一位老人接到“儿子”的视频电话,视频里的“儿子”哭诉“被警察抓了,需交5万元保证金”,老人看到“儿子”的脸和声音后信以为真,转账后被骗。
提醒:涉及转账,哪怕看到“熟人视频”,也要通过电话、见面等方式二次确认!AI技术可以模仿声音和面容,但无法还原真实的交流细节(比如对方的习惯用语、周围环境音)。
5.网络贷款:“无抵押低息”背后的“砍头息”
套路:骗子以“无抵押、低利息、秒到账”为诱饵,诱导你下载虚假贷款APP,填写个人信息后,以“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为由,要求你先转账;或谎称“你的银行卡号填错了,需转账验证”,否则会影响征信。
真实案例:职场新人小刘急需用钱,在非正规平台申请“5万元低息贷款”,对方称“需先交2000元保证金”,转账后又被要求交“解冻费”,最终损失1.2万元,贷款却没到手。
提醒:正规贷款不会要求“先交钱”!如需贷款,务必通过银行或持牌金融机构办理。
二、防诈骗的“万能公式”:记住这5招,远离99%的骗局
1.不轻信:天上不会掉馅饼。
2.不透露:个人信息是“隐私红线”。
3.不转账:凡是要钱先核实。
4.不冲动:冷静思考“是否符合常理”。
5.多求证:遇到疑惑找“官方”或“身边人”。
三、特别提醒:这些“细节”要注意!
保护好验证码:银行、支付平台发送的短信验证码,是资金安全的“最后关卡”,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告诉他人!
定期检查账户:经常查看银行卡、支付账户的交易记录,发现异常立即联系银行冻结并报警。
安装反诈工具:手机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短信预警功能),并关注当地警方的反诈公众号(如“终结诈骗”“平安XX”),及时了解最新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