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读者俱乐部第二十六期法学大沙龙在图书馆五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作’与‘越界’:法律边界与治理挑战”为主题,特邀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吴剑教授、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孙杰副教授、民商法学院于晓副教授、经济贸易法学院王义松副教授和山东圣义律师事务所国际业务部主任李美律师担任主讲嘉宾。图书馆馆长胡杨参加活动并致辞。读者俱乐部校友代表及在校师生共300余人参与活动,
胡杨在致辞中对各位嘉宾、校友和师生的到来表示诚挚感谢,回顾了读者俱乐部法学大沙龙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积淀,展望未来时指出,图书馆将持续打造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助力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学研究创新发展。
在主题发言环节,吴剑教授从技术演进角度系统梳理了深度伪造与深度合成技术的发展脉络,指出基于大数据的AI模型已能够生成高度逼真内容,并警示了技术滥用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孙杰副教授聚焦于法律风险防控,阐述了开发者、平台和使用者三方责任界定的基本原则,强调应坚持实事求是和人类中心主义,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设定法律边界。于晓副教授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就生成式AI相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写作与期刊投稿规范进行分享,并提出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撰写建议。王义松副教授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民事救济、行政监管与刑事规制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思路,为构建生成式AI规制体系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参考与立法前瞻。李美主任围绕人工智能责任主体问题展开阐述,明确AI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本质上属于工具范畴。针对人工智能跨境法律纠纷,她建议推动统一规范建设,促进全球协同治理。

活动开始前,胡杨代表图书馆接受了读者俱乐部校友捐赠的图书,为本次活动增添了薪火相传的温情内涵。圆桌论坛环节,现场学子与嘉宾积极互动,围绕AI歧视言论责任认定、法律空白领域的论文选题、责任追溯技术路径、生成内容原创性判断及AI跨境纠纷解决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进一步深化了师生对生成式AI法律边界与治理路径的理解。
本次法学大沙龙聚焦科技前沿与法治热点,构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对话平台,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法学视野、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为法学教育与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