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晚,第三十五期鼎山法治讲坛在知行楼庭审直播室举行。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西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潘金贵作题为《刑事辩护的现状与将来》讲座。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孙杰主持会议,刑事司法学院杨晓静教授、申世涛教授、辛科副教授、潘丙永博士以及2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本次讲坛。本场讲座特邀全国著名鉴定专家王跃进教授参与与谈。

在讲座中,潘金贵教授首先系统梳理了我国刑事辩护所取得的一系列既有成就。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刑事辩护实现了多个重要突破,例如刑事辩护全覆盖的稳步推进,使更多被告人能够获得法律辩护服务;程序性辩护手段的地位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得到显著提升;有效辩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刑事辩护领域的重要理念;法律援助法的顺利落地实施,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刑事辩护呈现出精英化、专业化的良好发展态势。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对人权保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我国法治建设在人权保障方面的积极进展。
随后,潘金贵教授深入剖析了当前刑事辩护面临的现实困境。他提到,随着司法制度的改革,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监察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辩护空间产生了挤压,辩护律师在这些制度框架下的操作空间面临挑战;值班律师制度、法律援助辩护制度与委托辩护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如何协调三者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审辩关系的冲突也在加剧,影响了刑事辩护的正常开展与司法公正的实现。这些困境反映了当前刑事辩护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的复杂局面,需要学界与实务界共同努力探索解决方案。
展望刑事辩护的未来发展,潘金贵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建议。他认为,应赋予侦查阶段辩护律师一定的阅卷权,以便律师更好地了解案件情况,为当事人提供精准有效的辩护服务;在起诉后的审判阶段,赋予被告人完整意义上的阅卷权,保障其知情权与辩护权的充分行使;同时,要进一步强化辩护律师的会见权、调查取证权和辩论权等三权保障,确保律师能够在诉讼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专业作用。此外,潘教授还呼吁对法律援助法进行修改完善,明确委托辩护优先的原则,健全侵犯辩护权的程序性制裁机制,从制度层面为刑事辩护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讲座结束后,杨晓静教授、申世涛教授、辛科副教授、潘丙永博士、王跃进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与谈发言,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对潘金贵教授的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与补充,进一步丰富了讲座的学术内涵。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提问,与潘金贵教授及各位嘉宾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充分展现了我校师生对刑事辩护领域的高度关注与浓厚兴趣。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刑事辩护知识的平台,也将对我校法学教育与研究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助力培养更多优秀的法学专业人才,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