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10月27日,法学院召开协同育人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学院党委书记公续亮、党委副书记李亚楼、副院长丁延龄和苗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代表和学生代表共同参会。

公续亮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工程,必须坚持“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理念。他指出:“思政融合不能生搬硬套、机械嫁接,更要避免‘贴标签’式的形式主义。”大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应区别于中学阶段的灌输式教学,要注重启发性、思辨性和价值引领,关键在于让学生从思想深处真正认同、发自内心地喜爱,从而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教师与辅导员要加强沟通协作,做到“多通气、勤联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及思想动态,形成育人合力。
丁延龄从专业教学角度出发,提出应立足法学课程特点,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多点位、全过程的融合渗透。他建议,通过案例教学、比较法分析、立法背景解读等方式,唤醒学生对法治精神的内在认同。他表示,要从专业课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从个人成长到家庭责任,再到服务党和人民、奉献国家事业的思想升华路径。
苗雨在发言中表示,育人不能只看眼前成绩,更要立足长远,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根本上立志、立心,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法治建设的大局中。他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学法、为谁执法”,培养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法治人才。
思政课教师在发言中表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与专业学习相冲突,反而对法学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思想引领和逻辑支撑作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有助于学生理解法律背后的制度逻辑与价值取向,增强职业使命感。思政课老师指出融合的关键在于“自然融入、精准嵌入”,避免生硬说教,应结合社会热点、法治实践和学生关切,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专业课教师代表分享了在《刑事诉讼法》《宪法学》等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实践。他们提出,可通过剖析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优势与人民立场;同时,借助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公益法律服务等沉浸式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法律情境中锤炼职业伦理,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辅导员代表结合学生日常管理与思想动态,提出应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入手,在心理疏导、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等工作中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才能真正建立起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他们建议,要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本次会议深化了全院教师对协同育人理念的理解,明确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方向与路径。下一步,法学院将进一步健全协同机制,推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定期交流,共同制定育人方案,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落细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法治人才。